水泥在使用中易出現的問題與預防措施:
1、 水泥混凝土表面起皮,翻砂現象,用腳踩搓出現一層白面,表現為上面約半公分不凝固,下面卻能達到凝固的效果。
原因:①初凝前混凝土失水過快。
②終凝前又加純水泥反復壓、抹。
③澆水過早。
④混凝土中含泥量大。
⑤冬季混凝土受凍破壞。
⑥配合比不確定,干稀不均勻等因素。
預防:①采用補水措施和保溫措施。
②壓抹時不可直接用水泥或純水泥漿,必須增加部分砂(1:1素灰照面)。③加強混凝土澆注的找平工作,盡量做到一次找平。二次壓光完整結合。并且要注意一次找平和二次壓光的適宜時間(不宜超過兩個小時)。
④砂子要過篩,盡量選用凈砂。⑤嚴格按配比攪拌。
2、混凝土表層疏散,外表脫皮。混凝土凝固緩慢或受破壞,強度達不到要求,混凝土表層疏散,外表脫皮。冬季表面呈深灰暗淡色,夏季呈淡灰白色。用錘或其他硬物輕砸建筑物的邊沿、外層會出現破渣掉裂。
原因:①水泥過期。
②受潮凝塊。
③不同品牌的水泥混用。
④石、砂中含有害物質或泥量過大。
⑤配合比不對。
⑥攪拌不均勻。
⑦夏季混凝土初凝前失水過快,終凝后受高溫影響“渴死”。⑧冬季未及時采取保溫措施“凍死”,“凍死”后再保溫已失效。⑨結構在終凝時遭受外力作用等。
預防:①水泥出廠超過三個月禁止用在受力結構工程。
②不同品牌水泥絕不可混用。
③配合比必須正確。
④石、砂有害雜質清除干凈。
⑤夏季混凝土澆注成型后,立即遮蓋加水,冬季及時采取“保溫”措施。
⑥禁止混凝土增長強度期間擾動。拌制混凝必須均勻且干稀一致。
3、 混凝土“碳化”。表面出現淡白色,用腳踩搓出現一層白面。
原因:夏季氣溫炎熱,混凝土澆注后未及時遮蓋造成失水過快,又未及時加水養護或已養護但超過混凝土強度最佳增長期(已“渴死”),致使養護失效。
預防:夏季混凝土初凝(兩個小時左右)后,必須及時遮蓋,終凝(五個小時左右)后充分淋水養護。
4、 受溫度影響出現裂縫,干縮裂縫或外力作用裂縫。
原因:①混凝土終凝前受外力作用。
②混凝土漏漿失水過快。
③同一結構澆注的混凝土干稀不一致。
④鋼筋與混凝土“導熱”膨脹不一致。
預防:①加強混凝土的看護壓抹。
②禁止混凝土凝固后的振動。
③控制混凝土干稀一致,做好“補水”、“保溫”措施。
建議:屋頂保溫層上找平(俗稱捶房頂或砸房頂),選擇水泥時按常規減少20%的用量。
5、 結構表面出現蜂窩狀的窟窿。
原因:①混凝土石子間隙過大。
②配合比不準確(漿少石多)。
③攪拌不均勻。
④澆注方法不當。
⑤振搗不實以及模版嚴重漏漿。
預防:①調整配合比。
②加強振搗。
③入模過高時用竄桶、鎦槽。
④控制振搗時間。
⑤檢查模版縫隙并封堵。
6、 麻面。結構表面出現無數的小凹點。
原因:①模版潤濕不夠。
②澆注不嚴。
③振搗時間不夠。
④養護不好。
⑤模版未刷隔離劑或脫模劑。
預防:①模版必須刷隔離劑或脫模劑。
②澆注前澆水充分潤濕,混凝土入模后控制振搗棒振距和振搗時間。
7、 孔洞。結構內存在孔隙,局部無混凝土。
原因:①漏振。
②未及時振搗,混凝土已初凝或受凍凝塊。
③模內有泥塊吸水膨脹。
預防:①澆注前徹底檢查模內雜物。
②混凝土入模隨時振搗。
③控制振距和振搗時間。